6月27日至29日,由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在湖北武汉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从事定量遥感研究的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遥感科学理论、遥感技术与应用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合作。
▲论坛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应邀出席并作《遥感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的主题报告,立足于遥感科学技术国际前沿,瞄准国家定量遥感重大需求,分析了当今定量遥感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与亟待发展的科研方向。
▲吴一戎院士作主题报告
吴一戎院士指出,当前,人类对遥感数据的获取能力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的进步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的密集发射,我们已经构建起自主的全球观测系统,中国已经进入遥感大数据时代。
遥感大数据时代,数据呈现出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分辨率、多要素“四多”新特点,向传统的遥感数据智能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遥感从数据的引接、处理、挖掘、关联、共享和应用是一个全链条的应用,全链路智能遥感体系需要解决链路长、处理环节多、关键技术复杂等相关问题。而传统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面临着精准快速处理效果不够理想,对精细化状态的分析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大批量数据的持续观测仍需要人工手段,数据共享率低,精准服务能力弱,数据产品不完整等问题,致使海量遥感数据的应用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面对遥感大数据“四多”新特点,单纯依靠传统处理方法,已经无法应对多元化、智能化、精细化应用。因此,吴一戎院士提出,通过突破高精度、自动化、高时效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技术,来实现精细化处理、高精度定标、样本仿真生成、要素智能提取,并通过人机协同,构建智能化应用新模式,大大提升定量遥感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遥感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应用,即是将人工智能用于遥感,贯穿海量多源异构数据从处理分析到共享应用全链条,高效精准处理遥感数据,催生新的遥感应用,促进遥感数据服务模式的变革,实现定量遥感的跨越发展。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取代传统人工规则和干预,大大降低了定量遥感的门槛,在特种领域、水利、交通、住建、环保等行业应用前景广阔。例如,实现大区域地物像素级精细分类,支持全国国土资源调查;全国主要河流大中型桥梁全自动提取,保障交通网信息定期更新等。
最后,吴一戎院士分析指出,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已由原来的“人占主导地位、机器辅助人”发展到现在的“部分环节自动、人机协同分析”的人机关系。未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重构两者关系,使之呈现出“机器自动作业、人工定期训练”的新型人机关系。在此过程中,他希望通过持续建设开放共享的遥感样本数据集,共建遥感智能应用生态圈,共促遥感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数字地球产业化公司中科星图展位,吴一戎院士与现场工作人员合照